桂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烤烟、优质稻米、油茶和养殖业等几大农业产业。年均收购烟叶50万担以上、税收1.5亿以上,油茶种植面积22万亩,连续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产粮大县。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2家,累计流转土地128.9万亩。农业经济与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在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今年3月,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农业产业化专题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梅玉的带领下,深入县农业局、林业局、烟办等单位及仁义、和平、敖泉、流峰、樟市、正和、荷叶、太和等乡镇,就我县的烤烟产业、油茶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专业合作建设情况等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桂阳金叶”。近年来,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烟农1.5万户左右,收购烟叶50万担以上,烟叶供求关系总体平衡,实现了当年收购当年调拨完毕的格局。2016年,全县合同种植烤烟面积19.62万亩(实际移栽面积21.93万亩),收购烟叶52.16万担,占全市收购量二分之一,占全省六分之一,居全省第1位;实现烟农收入8.28亿元;烟叶税1.651亿元。
(二)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据统计,201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4.56亿元,同比增长3.3%,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33万元,增长8.5%。2016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稳量提质,完成播种面积102.93万亩,新增品种14个,推广标准化生产10万亩,实现总产量41.21万吨;农业产业发展质效明显增强,实施农业产业新扩改建项目130个。
(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截至2016年12月30止,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128.86万亩, 其中耕地流转19.69万亩(包括2016年连片新扩烟叶种植面积1.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9%,涉及农户8.56万户; 林地流转39.29万亩;养殖水面、四荒地等其它流转69.88万亩。通过试点带动,全县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9家,入社农户3600户,入股耕地面积1.8万亩,引进项目10个,遏制耕地抛荒2630亩,土地流转收入达600万元。截止2016年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47家,数据居全市第一,有联合社3家,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5家,市级示范社51家。
(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较大。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桃源水库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今年5月蓄水;已建成密集式烤房1.6万余座、育苗基地50个(育苗面积26万亩以上);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初具规模,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田间机耕道纵横交错,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不到位。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但是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指导性文件。《桂阳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从2014年开始起草,但时至今日也未出台,由于缺乏政策的统一规范,导致土地流转难以健康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规虽然将土地流转管理的职能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但县乡村均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也没有制订出台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工作职责和制度体系,对土地流转的引导服务和管理监督职能未能落实到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绝大部分土地流转不规范,处于自发性无序流转,加之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流转价格的形成缺乏科学依据,制约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二是现代农业的特色还不够明显。有规模、有品牌、能在湖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只有烤烟,其他农业产业发展满后。如油茶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近年来我县油茶新造林达10万余亩。现有油茶企业30余家,如宏润公司、巨象公司、绿之源公司、佳宝油茶合作社、海鸿源公司、中联天地公司、郴辉公司等。主要在东成、洋市、团结、樟市、桥市、和平、仁义、城郊、共和农场、黄沙坪、方元、燕塘等乡镇发展,目前已租地20万亩,共有油茶面积达22万余亩,但约有70%左右的油茶林处于失管状态,存在产量低、效益低。除此之外,水果业、养殖业、中药材产业均没有形成统一品牌,发展滞后。
三是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不到位,防灾抗灾能力差。近十年来桂阳县实施的烟水配套、农田水利、国土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我县耕地的基础条件,但是干渠渗水、支渠淤塞甚至中断的“肠梗阻”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其次是县“标准田园化”程度低,到户后的田块与田块之间,渗漏严重,且没有设置专门的排灌渠道,串水串肥现象普遍,“一家施肥周边田受益”,降低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县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格局,对洪涝、干旱、飓风、冰雹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如:2005年以来,为加快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县政府和上级烟草部门加大了对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投入1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适应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但由于我县烟基建设投入大、管护范围广、灾害年份多,烟基后期管护严重缺位。
四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少。
财政资金投入点多面广,而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2016年县本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176.5万元,(2015年的财政投入是276万元,逐年下降)其中示范创建与品牌培育奖补30万元,就分别给了15个项目,没有起到培优的效果。如:我县油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或省级财政,县级财政仅对无项目油茶林给予了200元每亩面上造林补贴。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建成。我县油茶面积已超过烤烟面积,但自宏润油茶停产后,没有一家油茶加工企业,导致永州等地的加工企业到我县收购茶仔,给县内的企业农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县财政也无税收。此外,我县共有粮食加工企业瑞丰米业、鹿峰米业、成氏面条、欧阳海大米厂等规模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根据县粮食局数据统计,2016年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年总加工量仅为1.2万吨,且加工的粮食大部分从外县市购进,成本大利润小,企业多日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以郴州瑞丰米业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该企业2015年在太和镇建立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与农民签订了粮食收购协议,且为农民免费提供了种子、农药等物资,但是种植成功收购时,该企业却没有收到一粒稻谷,致使该企业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当年加工量还不足4000吨。
三、几点建议
(一)规范土地流转,制定产业规划。
土地流转是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机械化农业的可能,要确保我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须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建议县政府尽快制定出台《桂阳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把发展粮食和烤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烤烟种植面积。
将油茶产业纳入我县除烤烟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建议县政府尽快制定出台《桂阳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一是结合我县“融郴达江"战略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好我县油茶产业发展带;二是引导油茶企业和种植大户,成立“桂阳县油茶产业协会”,依托协会平台提高油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三是引导油茶行业走标准化生产之路,完善并推广《桂阳县油茶生产标准化流程》,使桂阳油茶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统一化,管理规范化。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严厉打击在油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偷、抢、群众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如水果、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均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创精品牌农业。
建议县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扶持政策,以产值和税收为标准,重点培育上规摸油茶种植和精深化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桂阳品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政府牵头加强银企对接工作,完善对被认定农业及加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引导民间中介组织和有一定基础的私营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绿色生态等特色优势,创油茶、辣椒、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三)整合部门资金,继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各部门要整合土地整理、烟水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支农项目资金,努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要切实加强对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提高已建农田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要抓好病险水库和骨干塘的除险加固、渠系清淤防漏工作。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烟草、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启动基本烟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做好桃源水库建设扫尾和蒹葭水库前期规划设计等准备工作。针对以前烟草、农开、水利等部门为一些乡镇、村组实施的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年久失修,维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基管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县政府增部分管护资金,确保我县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好、管好、用好,长期发挥效益。
(四)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
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西河风光带、樱花园建设、辉山等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